当前位置: 首页 > 生活指南>文章正文

上海闵行区浦莲(上海闵行区浦锦路)

  • 生活指南
  • 2024-09-19 23:02:52
  • 575
  • 夜上海论坛 - 爱上海后花园论坛

本文内容以关键词上海闵行区浦莲为核心展开讲解,通过阅读本文你将充分了解关于上海闵行区浦锦路、上海闵行区浦江镇浦锦路、上海市闵行区浦江镇盐铁塘的相关问题。

文章目录
  1. 上海闵行区浦锦路
  2. 上海闵行区浦江镇浦锦路
  3. 上海市闵行区浦江镇盐铁塘

上海闵行区浦锦路

浦锦街道位于上海市闵行区,黄浦江沿岸的规划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生态保护:黄浦江沿岸规划了一系列的生态景观区域,包括湿地公园、绿地、树林等,旨在提高生态环境质量,为市民提供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2. 休闲旅游:充分利用黄浦江资源优势,规划了一些沿江景观带、亲水平台、游艇码头等设施,发展休闲旅游产业,吸引游客前来观光游玩。

3. 文化活动:设置了一些文化设施,如艺术馆、展览馆、文化中心等,举办各类文化活动,提升区域文化氛围。

4. 商业开发:规划了一些商业设施,如购物中心、餐饮娱乐等,满足居民和游客的消费需求。

5. 交通设施:优化交通布局,提高黄浦江沿岸的交通便捷性,包括道路、公交、地铁等交通工具。

6. 住宅小区:规划适量住宅小区,满足居民居住需求,同时注重住宅区的绿化和配套设施建设。

7. 产业布局:发挥黄浦江沿岸的地理优势,吸引企业投资,发展现代服务业、创新产业等,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8. 公共设施:完善公共设施布局,包括教育、医疗、体育等设施,为居民提供便捷的公共服务。

总之,浦锦街道黄浦江沿岸规划旨在构建一个生态宜居、旅游休闲、文化繁荣、商业发达、交通便利的区域,充分利用黄浦江的自然资源,提升区域整体品质,为居民和游客创造一个宜居宜游的环境。以上规划可能因具体实施情况和政策调整而有所变动,请以实际为准。

上海闵行区浦江镇浦锦路

江桦路浦锦路在闵行区浦江镇,在地理位置上是在黄浦江以东。

上海市闵行区浦江镇盐铁塘

黄歇开黄浦”只是传说

“浦东”作为地域概念,追溯这个名称,首先要从黄浦江谈起。

上海简称“申”,黄浦江又名“春申浦”,这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贵族黄歇。

文献记载,战国初期周元王三年(公元前473年)越灭吴,周显王三十五年(公元前334年)楚灭越以后,上海地区处于楚国控制之下。楚考烈王元年(公元前262年)以楚国贵族黄歇为相,封为春申君,赐淮北地区十二县,“后十五岁(公元248年)……改封于江东,春申君因城故吴墟,以自为都邑。”(《史记·春申君传》),上海与春申君算是正式结缘。

而“黄歇开黄浦”一说,在明《松江府志》中即有战国时四大公子之一黄歇小传,说在楚烈公即位时封黄歇为春申君。后改封江东,“因城故吴墟,治水松江,导流入海,今黄浦实业。因其姓以名之,一曰春申浦”。

其实,“黄歇开黄浦”并无确凿的证据,只是后人附会。其一,黄歇在公元前248年改封江东,到公元前238年被李园所杀,他在江东的11年,没有提到开浦的事;其二,黄浦江在战国时期还未形成。

“江浦合流”成就浦江东西

“浦西”“浦东”的格局出现于明朝永乐年间。

由于自然和人为的原因,自宋代起东江、娄江、吴淞江逐渐淤塞,太湖排水不畅、苏松地区时遭水患。到明初,“每逢积雨,众水奔溃”,造成上海地区乃至浙江嘉兴一带的低地全为湖水所淹,田无收获。

明成祖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华亭县叶家巷人(今闵行区浦江镇正义村人)叶宗行上书任江南治水的夏元吉,提出放弃吴淞江下游一段淤塞的河道(一说今虬江路),加深拓宽黄浦(相当于今闵行区浦江镇闸港以北至十六铺段的黄浦江),同时疏浚上海浦北边的范家浜(相当于现外滩至复兴岛南端),使范家浜上接上海浦、黄浦、泖湖,下和吴淞江合流后,从南跄浦口入海。

在叶宗行的指导下,前后不到两年半,黄浦江和吴淞江合流直泻大海。为进一步充沛黄浦江水量,叶宗行调东江之水浙北冲入黄浦,如此一来,太湖之水和东江、吴淞江之水合在一起。

明嘉靖元年(1522年)巡护都御史李允嗣又开展对吴淞江的疏浚和改道工程,决定废弃吴淞江下游故道。另外拓宽宋家浜70余里河道,引吴淞江水至陆家嘴,与黄浦江汇合,这样黄浦江变支流为主流,吴淞口实际成了黄浦口,故有“黄浦夺淞”之说。

从此,黄浦江不但没有淤塞,而且河床越冲越深,水面越刷越阔,最终成了不浚自深的自然河道,成了太湖下游的主要泄水道,并逐渐形成了黄浦水系,堪称是水利史上的一个奇迹。

明代的这次“江浦合流”,使黄浦江成为上海地区主河道。以黄浦江为界,形成了浦江东西的格局,也就出现了“浦西”“浦东”之地域。

“浦东”的广义和狭义

浦东作为区域名称,最早见于明嘉靖年间的《上海县志》:“……由闸港而下,若盐铁塘、沈庄塘,若周浦、三林塘,若杨淄溇,此为浦东之水也。”清初叶梦珠的《阅世编》中说:“上海赋役,大半出于浦东”。雍正《分建南汇县志》有“鸡,产浦东者,有九斤黄、黑十二之名”等记载。

由于历史上行政区划的不断变动,地区之间的发展也不平衡。不同的历史时期,浦东含义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地说,泛指黄浦江以东的大片地区,包括上海县高昌乡和长人乡以及嘉定县高桥乡等所辖的浦东中南部地区,即上述三乡的土地。到雍正初年,析长人乡置南汇县,析嘉定县东北境置宝山县,后又析上海县东境置川沙抚民厅以后,“浦东”广义是指上海、南汇、宝山三县和川沙抚民厅在黄浦江以东的土地。

但狭义则指相对于浦西的黄浦江东岸沿江地带。

浦东的第一个行政区划名

虽说“浦东”是个有着900多年历史的地名。但到1958年8月才第一次用作行政区划的名称——浦东县。

1958年是上海市行政区划大调整的一年。经国务院批准,原属江苏省松江专区所属的奉贤、南汇、川沙、金山、青浦、崇明、松江、上海、宝山、嘉定10县从江苏划归上海市。原属上海市的东昌区和东郊区合并为“浦东县”。县域面积158.85平方公里,其中城区14.32平方公里,农村144.53平方公里,人口521424人(1959年底数据)。

1990年4月,党中央、国务院宣布浦东开发开放。当时的范围是黄浦江、川杨河、长江口围成的三角地区。使川沙县和川沙镇分隔两部分。

1992年10月,国务院批准设立浦东新区,其地域范围包括黄浦江以东、长江入海口南侧的一块三角形地块。行政区划既包括了原杨浦区、黄浦区、南市区的浦东沿江地区,也包括川沙县全境和上海县的三林乡。土地面积约为522.75平方公里。1993年1月1日,浦东新区党工委、管委会在浦东大道141号正式挂牌成立。这是历史上范围最明确的“浦东”行政区划。

2009年4月,国务院批准撤销南汇区,将其行政区域划入浦东新区。合并后浦东新区面积为1210.41平方公里,户籍人口268.60万人。浦东新区土地面积占上海市总面积将近五分之一,至2015年底常住人口547.49万人,其中户籍常住人口313.17万人;外来常住人口234.32万人,占全市总人口将近四分之一。

乡音基本相近,民俗基本相同,历史上是一家人。先后从“上海县”析出南汇县、川沙县,又聚成一个行政单元——从此“浦东”地域概念和行政区划真正实现了统一。

  • 关注微信

猜你喜欢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