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健身指导>文章正文

闵行区上海品格塑造(弘扬上海城市品格)

  • 健身指导
  • 2024-11-10 04:42:26
  • 16936
  • 夜上海论坛 - 爱上海后花园论坛

本文内容以关键词闵行区上海品格塑造为核心展开讲解,通过阅读本文你将充分了解关于闵行区品牌构建效果、上海闵行区工匠、上海区域品质标杆、闵行区城中村改造提升工作推进会的相关问题。

文章目录
  1. 闵行区品牌构建效果
  2. 上海闵行区工匠
  3. 上海区域品质标杆
  4. 闵行区城中村改造提升工作推进会

闵行区品牌构建效果

opromal是上海晶雨照明电器有限公司品牌。

该公司成立于2006年06月19日,注册地位于上海市闵行区沪松公路450号2层,法定代表人为冯婷婷。

经营范围包括照明器具、五金交电、电子产品、家用电器、机械设备的销售。 【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

上海闵行区工匠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工业卫星城的建设在老闵行刻下火红年代的烙印。它是中国重工业大建设、大发展的缩影。“四大金刚”——上海电机厂、上海汽轮机厂、上海锅炉厂和上海重型机器厂云集于此。1959年,“一号路”即今日江川路,用时78天建成,成为举国焦点。沿街一楼商铺林立,上面住人,同时满足人们的居住需要和休闲需求。

与往昔辉煌相比,今日的江川路显得颇为冷清。根据方志上海《闵行卫星城简史》记述,曾经顾客川流不息的“国营闵行第一百货商店”已转租给无数小品牌经销商;五金交电商店早已被民营电器城替代;老正兴餐馆和光明食品商店在20世纪90年代也因经营不佳而陆续撤离。随着城市发展进程,工人社区与工人文化逐渐淡出公众视野,被搁置在都市文化版图的边缘。

在刘海粟美术馆馆长阮竣看来,作为工业遗存的空间,“一号路”一带的城市风貌实际上很漂亮。它与上海原有的城市气质不一样,和当下全国城市的普遍面貌也不尽相同。“它有着工业遗存的城市味道和城市记忆,当年很小的卫星城承载着价值很大的城市精神。但在飞速发展的城市建设过程中,它步伐没有那么快,被遗忘了,或者说被忽略了。”

2019年底,粟上海团队来到此地,与建筑师张海翱合作改造红园外的一栋两层建筑。江川路上的红园前身为上海汽轮机厂的专用绿地,园内大量种植红枫,秋景尤为绚丽而得名红园。6月末,红园门外,粟上海·红园美术馆以全新面貌迎接着市民与游客。

重拾工人社区的文化价值

江川路358号曾经是旅店、茶楼、花店和中介,去年被重新收归社区管理,考虑到大厂退休职工和群众文化氛围,江川路街道决定为居民打造一个公共文化综合活动空间。这也是刘海粟美术馆发起的粟上海·公共艺术与社区营造计划,继粟上海·愚园、粟上海×大夏书店·丽宝之后,在上海文化版图上落下的一枚新坐标。

在张海翱看来,面向社区的美术馆与传统意义上的美术馆形式不同,它更需要了解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与文化需求。在调研之中,他发现当地居民更想看到实在的内容:“作为上海最早的老工业基地,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慢慢被人遗忘。他们反复强调,希望能够在这里走一圈就了解到‘四大金刚’的文化,能够向人们传递一种信息:他们曾经是为上海做过巨大贡献的。”

因此,建筑改造的过程中尽可能复原当地居民所熟悉的工业风格,比如在外墙面的砂浆加入铁锈,象征着火红年代的红色印记,让人联想到炼钢时火花迸溅的场景;带有铁锈钢板元素的遗迹构成美术馆的入口,镂空的外廊道设计仿照的是工人们所熟悉的工作环境。他们还搜罗了来自“四大金刚”的废旧设备元件、锅炉作为装置与陈设,遍布空间墙面的管线色彩提炼自刘海粟的画作《黄海一线天奇观》,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工业美学建筑语言。

“四大金刚”所铸就的卫星城,在五六十年代吸引了一批兼具技术与文化的年轻人在这里扎根直到现在,他们的文化需求、审美层次较高。在这里生活工作多年,历经辉煌之后沉寂,会有强烈的失落感。阮竣认为,社区文化的营造实际上是形成一种社区自治的方式:“激活他们的自豪感就是建设美好家园,这不是口号,而是会变成大家自发的行为,这是我们试图要去做的一件事情。”

在这里,曾经组织工人业余生活的工人俱乐部消失了,但是舞会、运动等文娱活动的习惯保留了下来,可以看到,当地社区的互动和交流仍然十分密切。在接触与沟通的过程中,徐缓之发现,当地活跃着一批摄影师,他们联络紧密并定期组织活动,他们的作品大多是工业题材,同时也关心着本地生活。在这些上了年纪的老先生身上,徐缓之看到了他们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与深刻情感,这种情感非常鲜活,且有力量。

70岁的余家塘老先生出身于文艺世家,工厂的经历塑造了他,尽管年事已高,仍然不遗余力地为汽轮厂做宣传工作;88岁的上海汽轮机厂专职摄影师冯培山和女儿冯佩敏用镜头记录了从1953年工厂挂牌至今几乎每一个重要瞬间;开幕首展海报来自摄影师张民华拍摄的《待发》,他是卫星厂的专职摄影师,也因此能够捕捉到航空航天卫星出厂的恢弘瞬间。

青年艺术家们在此展开对展览命题的回应:祝金坤基于江川路街道景观建模重构的作品《Lotto》和《扭蛋机》的投币交换机制;徐思捷用三色光扫描和延时摄影对工厂车间进行凝视与雕刻的系列作品《盲灯》;张祺在工厂拍摄透着社会主义美学的系列作品《洪》,并与在此从事文化工作的老先生们对谈,邀请他们参与完成的摄影作品《执》。

开幕首展“Beyond Retro”可以被看作是一种宝贵的对话。它展出了通过访谈、收集、整理得来的在此地生活多年的摄影“老法师”的作品,他们通过影像记录历史与生活,火红时代的工厂作业场景与工人社区的生活,年轻艺术家来到这里,站在一切的起点和源头,依循着前辈们的记忆与观察,去发现、了解、挖掘和探寻社区文化表达的另一种可能。

阮竣说,“Beyond Retro”不仅仅是在缅怀一个60年前的城市,“这当然很重要,这是温度的体现,但不能只是怀念,还要畅想未来”。未来,一系列长远的内容策划将会在此地发生,更多创新精神将在这一公共艺术空间呈现。

艺术与城市更新

如今的上海不再是单一强调重工业的城市。作为上海制造业重要基地的老闵行,正处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

作为闵行区南部科创中心核心承载区,江川地区渴望通过转型更新实现再度复兴。“四大金刚”所代表的重工业辉煌岁月之外,紫竹科学园区的年轻人,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的青年学子正在改变和丰富着老闵行的社群结构,一个能够开展公共文化活动的空间可以将这群年轻人凝聚在一起。

对影像记忆梳理与对话之后,红园美术馆考虑将工业遗存和创新创意结合,策划面向未来的内容。在阮竣看来,工人文化价值的背后实际上是国家所倡导的工匠精神,代表着国家发展、城市发展中的一种不屈的精神,未来会与上海制造的背景结合,将创意产品、创新设计,创意比赛,将更多年轻人的想法、产品延展至江川。

从粟上海这一公共艺术与社区营造计划来看,阮竣更愿意将美术馆看作一个转化机制,它不是生硬地将艺术家的创作放在观众面前,而是用一种艺术手法、艺术家的思维方式去引导、激发在地的创新创意。“艺术家并不是生活在江川,有时只是惊鸿一瞥地路过。希望路过的时候,大家能够留下一些思考的方向和内容,这才是艺术最本质的东西,而不是局限在所谓的艺术品,拿了几张画,写了一些书法,做了几个纯粹的艺术展览。”

近20年,艺术如何走出白盒子,走进生活,走进社区,走进一个人的方方面面,成为东西方公共艺术圈的热门话题。放眼国内,90年代末期至世纪之交,人们开始逐渐意识到艺术与公共结合会产生1+1大于2的效应,因此,在城市空间里,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雕塑和壁画。

在上海,各种维度的公共艺术项目不断涌现。阮竣向第一财经表示,刘海粟美术馆将在8月推出“艺术社区在上海”的大型文献展,梳理上海地区近十年艺术介入城市微更新、社区营建的项目,从公共文化政策,社会学、人类学、管理学、志愿者、艺术家等领域展开讨论,如何将艺术介入社区建设,介入城市微更新这件事做得更好。

在阮竣看来,疫情让人回归周边一公里的生活圈。“一公里生活圈,我们需要生活便利的同时,是不是还渴望一些其他内容?一个咖啡馆,一个书店,或是一个小的艺术空间?”从高校到美术馆,阮竣和他的团队在公共艺术领域深耕十多年,在摸索的过程当中一直在寻找平衡:“艺术不是那么高高在上,没有那么冷。很多人觉得艺术等同于两张画、一个雕塑、一台音乐会,我们觉得这是把艺术做小了,当然小的艺术是需要存在的。从公共艺术的维度来看,艺术还可以是一种柔性的机制,能够放下身段,去倾听,去互动,形成一种讨论。”

具体到红园美术馆,在展陈之外,还会给外来务工人员提供一些他们所感兴趣的亲子内容,让孩子们获得比较优质的教育资源。“公共文化的教育资源相对来讲成本比较低,品质比较高。他们就会比较愿意来参与,进而形成一个社区的凝聚力,让大家有归属感、参与感。”阮竣希望,艺术工作者可以放下上帝视角来进行艺术创作,平等地看待社区文化建设。

上海区域品质标杆

480米浦西第一高楼在北外滩开工,计划99楼塔顶带观光层

"一江一河"交汇处,超480米的塔楼拔地,自然过渡到顶部花瓣状的女儿墙结构,以曲线造型呼应流动的水系,与天空形成视觉连接,展示着自然向上、茁壮成长的力量。今天,上海第三高、未来浦西第一高的超高层建筑在北外滩桩基开工,将为申城再添新地标。

重大项目"跑"起来,经济发展"热"起来。包括超480米新地标项目在内,虹口区今天共集中开工9个重大项目,其中开工项目4个、竣工项目5个,总建筑面积103万平方米,总投资达403亿元,将实现开工、竣工投资"双两百亿"。今年,虹口区共安排重大工程43项,位于北外滩区域的共22项。全区重大工程中,商办楼宇8项、市政基础设施16项、公共服务及民生保障项目6项、住宅项目12项、其他1项,总建筑面积308万平方米、总投资1256亿元,年度计划开竣工面积合计140万平方米。

"今天按下了集中开工的启动键,也按下了北外滩提质增速的快进键,我们将以此为新的起点,跑出加速度,干出显示度。"虹口区相关负责人表示,该区正全面拉开"塔吊林立、桩基隆隆"的大开发大建设序幕,将通过建立重大项目工作专班,以"专班推进、专员负责"做好全生命周期服务,实现"极简流程、极速审批、极优服务";以"区企合作、总控平台"做好全过程协同管控,实现设计、开发、建设、运营、管理一体化推进。"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品质,在城市更新和开发建设中打造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精品工程、世纪工程、标杆工程,加速将'施工图'变为'实景画',推动北外滩以中国式现代化重要展示窗口的姿态精彩亮相。"

此次开工的浦西新地标项目位于虹口区91号地块,该地块东至丹徒路、南至东长治路、西至高阳路、北至唐山路,位于北外滩核心区中心。2021年,该地块由上海实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城投(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建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联合体的方式竞得。同年,该地标项目公开征集全球设计方案,经历多轮激烈的角逐之后,最终曾设计环球金融中心的美国Kohn Pedersen Fox(KPF)与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ECADI)联合体成功中标。

"未来这栋新地标将符合多种功能,成为'垂直城市'。"上实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地标建筑总层高约99层,将涵盖商业、办公、酒店、观光等多种业态,塔顶将向市民开放。在建筑、设计、施工、运营等方面,集团将聚合超一流团队、凝聚国内外一流专家力量共同推进。同时,更关注这栋超高层建筑在环境中的融合度,体现低碳、环保、数字化、人文化等特点。在招商引资方面,将立足自身特色,与陆家嘴建筑群、北外滩现有商业商办楼宇形成错位发展,吸引一流企业入驻,打造宜商、宜居、宜游的新型载体。

上海建工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该项目定位为具有全球影响力和标杆引领性的总部基地,与北外滩来福士、白玉兰广场等联动,形成高品质综合商业区。公司将发挥全产业链优势,把这个项目打造成对标世界一流、代表"上海品质"的精品工程、标杆工程、满意工程。

按照北外滩"三年出形象,五年塑功能,十年基本建成"的规划,该地标建筑建造期约7年,竣工时间为2030年,与北外滩同步建成。届时,该建筑将统领并与渐次展开的17栋180米以上的超高层建筑群,共同构筑浦西"最美天际线",打造功能复合、新旧融合的中央活动区,并与陆家嘴超高层建筑群、外滩历史风貌建筑群,共同塑造新的城市形象。

市委常委、副市长,虹口区委书记郭芳出席会议。

闵行区城中村改造提升工作推进会

上海城中村改造是指在城镇建成区或城镇规划区范围内,集体土地被全部或大部分征用,原农村住户全部或大部分转为城镇户口,被城镇建成区包围或基本包围的自然村。

改造项目实施前,徐泾老集镇“城中村”区域主要以农民自建房、老旧集资房为主,用地性质错综复杂。

部分房屋因建设年代久远,质量较差,还有些房屋为20世纪70年代、80年代建造,存在墙体开裂、钢筋裸露等问题,有较大安全隐患。

同时,该区域户籍人口和外来人口严重倒挂,改造前比例约为1:5,城市管理也面临很大压力。

  • 关注微信

猜你喜欢

微信公众号